一、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。
1、新文学的大众化—通俗化
A左翼:大众化、大众语—收效甚微;
(相关资料图)
B海派:张资平、叶灵凤-新感觉派-徐许。
2、通俗文学的创新—雅化
二、张恨水言情写实小说的雅俗融合
1、生平:(1897.5.18-1967.2.15),安徽潜山人,原名心远,1914年使用恨水笔名,取南唐李煜词《乌夜啼》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之意。
是著名章回小说家,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。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“章回小说大家”和“通俗文学大师”第一人。作品情节曲折复杂,结构布局严谨完整,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。更以作品多产出名,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,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,其中绝大多数是中、长篇章回小说,总字数近两千万言,堪称著作等身。
2、创作历程:
A/20-30年代初的言情小说1924.4《春明外史》,风靡北方城市,一举成名。1926年发表《金粉世家》,进一步扩大影响。1930年《啼笑因缘》将声望推到最高峰,将言情、谴责及武侠集于一体。
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,各大电影公司争先将之拍摄为电影,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,《啼笑因缘》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。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张恨水,如同不看京戏的人知道梅兰芳一样。
三角或多角恋爱叙事:爱情为经,社会为纬
《啼笑因缘》的雅俗共赏:
主题:言情:樊家树(仕宦家族少爷)、沈凤喜(天桥唱大鼓书的少女)、关秀姑(除暴安良的侠女-要求理性压过感性)、何丽娜(官宦巨族小姐,摩登女郎)一男三女担负的文化符码(五四青年、传统底层文化、市井正义、西方文明)
侠义:关寿峰、关秀姑
社会:a表哥陶伯和(外交部)夫妇;b沈三弦叔嫂、黄鹤声、雅琴;c尚师长、刘将军;何廉(盐务署长)、叔父樊端本(口北关监督)
思想:没有过多渲染封建意识,反而更多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。这也是身处新旧之间的张恨水笔下营造的家族小说。
叙述艺术:改造旧章回:结构不再是一段一段的,而是根据全篇谋划一气呵成,去除说书人的裂隙,少主观评论;结尾不再是鸳蝶式的清晰简单,而是留有空白,让人想象;人物个性鲜明,心理描写细腻深入复杂,梦境呈现、潜意识;情节鲜活合理、细节入微(凤喜绞手绢、家树跌跤)、暗示、虚实;风俗、风景、环境描写十分贴切,直逼新文学笔法(如书中天桥景致、北海),但全书娓娓道来的传统语气和文化气味仍浓厚;
B/“九•一八”事变后以抗战为题材的“国难小说”收在《弯弓集》内的短篇小说,意在“鼓励民气”;中篇《巷战之夜》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、浴血奋战,艺术视野趋于开阔,格调趋于豪放。1934年陕西和甘肃一行,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,大受震动,写作风格大变,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,侧重民间疾苦(如小说《燕归来》)
C/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长篇小说《八十一梦》和《五子登科》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,巧于构思,富于想象,讽喻辛辣,现实主义明显增强。此外,长篇小说《落霞孤鹜》《银汉双星》《满江红》《夜深沉》《蜀道难》《水浒新传》《大江东去》《石头城外》《热血之花》《纸醉金迷》《魍魉世界》等,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。还著有古典文学论集《水浒人物论赞》、散文集《山窗小品》,以及大量杂文和诗词等。
刘云若(1903-50)代表作有《春风回梦》《红杏出墙记》《旧巷斜阳》等。《红杏出墙记》集巧合、误会、忏悔之大成,情节之曲折、戏剧性之强,在通俗爱情小说中罕见。
张恨水、刘云若的崛起,代表着北派社会言情小说的高峰。与南派不同的原因:少西化、承传统气息、市民精神、开明姿态
三、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
言情小说离现实最近,而武侠小说离现实较远。正义
顾明道(1897-1944)苏州人。毕业于教会所办的振声中学,并留校任教,受洗为基督教徒。早年化名“梅倩女史”写社会言情小说成名。1929年于《新闻报》附刊《快活林》连载《荒江女侠》声名鹊起。《荒江女侠》开言情武侠小说之端。【武打为主,言情为辅。跟革命文学很相似,拥有爱情与美人者必是武林高高手,基本是盟主或拟盟主】历史武侠、帮派武侠。
还珠楼主(1902-1961)重庆长寿人,原名李善基,后改为李寿民,解放后更名为李红。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,在民国武侠小说中,最早使读者着迷,又最受评论界斥责,代表了民国武侠荒诞怪异的一派。与“社会反讽派”白羽 、“帮会技击派”郑证因 、“奇情推理派”朱贞木、“悲剧侠情派”王度庐共称“北派五大家”。
毕生创作36部,融合神话、志怪、剑仙、武侠于一体,进行高度哲理化、艺术化的想象发挥,尤其是各种剑仙神术、奇幻法宝,显示了天纵奇才的大气魄,为中国小说界的千古奇观。对后世武侠作家影响巨大,几乎无人可以企及。《蜀山剑侠传》《青城十九侠》《血滴子大侠甘凤池》
标签: